在佛教史上,佛教分为大众和上座两派,称为根本分派。至3世纪,从这两派中又分裂出一些部派,称之为枝末分派。至枝末分派时,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佛教的宗派与其它宗教的宗派有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都源于佛祖拈花微笑,摩诃迦叶心领神会之后的后世佛学家的修行时的对于世界普遍真理的不懈追求。而之所以后来的佛学家在研修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是基于众生能力和根器的不同,为适合不同悟性的人而提出的不同的修行方法划。而佛教宗派之说,主要是指禅宗的分派。一般认为禅宗初袓为迦叶。传至达摩为二十八祖,即为中G禅宗初祖。至五祖弘忍时分化出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渐悟派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顿悟派。而北禅在神秀以后不久即衰落,南禅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从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分别是: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五派七宗。佛教的其它宗派还包括华严(贤首)宗、法相(唯识)宗、天台(法华)宗、净土宗、三论宗、律(南山)宗、密(真言)宗,加上禅宗,称为大乘八宗。还有在部分地方(云南等地)还有小乘的两宗,分别是俱舍宗、成实宗。归根结底,佛教分派的出现,一方面是基于佛教传人根据众生的根器不同而研习的不同修行方法;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传人本身的根基不同在领悟佛祖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我国佛教派别主要有小乘和大乘两大派,小乘在云南一带,受到东南亚佛教的影响。大乘又分为显宗和密宗。显宗可根据具体修行的侧重点不同而分为禅、净、律、教下等。密宗可分为东密和藏密,这是由于传教过程中的源流不同而形成。藏密又分为宁玛、噶举、萨迦、格鲁、觉囊、觉宇等派别,也都是根据不同的传承而形成的。 要知道的是,佛教所谓的派别和其他宗教的派别不同,佛教秉着“四万八千法门”的观点各派别间和平共处,有探讨甚至分歧但无根本矛盾,更从未有出于教义差异引发的宗教战争。 您有兴趣可以参阅一些介绍佛教发展的史书。 补充一句:东密本身可分为东密、台密,是根据胎藏、金刚两界修法区分。 另外历史上还有滇密,在云南至今仍有影响。但云南主流仍是小乘
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北传佛教(汉传佛教等)
:流传于中G、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
:藏传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G西藏地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
和达兰萨拉
南传佛教(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等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
以佛法区分的佛教派别主要有禅宗,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五宗
实则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伪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
中G大乘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佛教初来中G,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著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各擅道场,大放异。实则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来概括统摄。所谓:“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要契理契机,法法皆通涅盘城。祖师大德苦心判摄,乃为方便众生明了佛法奥义。无论哪个宗派,皆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应平等视之。但弘扬正法,仍需因缘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谓“诤与道相违,不可不慎”。修习者亦当随机拣择。盖佛法固有深浅偏圆之别,并无好坏是非之分,彼此尊重,尽份发展,更能促进正法的兴盛。
佛法本一味,原无大小乘之分。但因应不同根器,对厌离世间之苦,只求自了者,说解脱生死之小乘法。对悲愿深重,欲自觉觉他者,说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争历千年而未休,大乘轻视小乘,斥为焦芽败种。小乘则谓大乘非佛说。小乘严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微密观照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绝对是佛说。《圆觉经》、《楞伽经》的内容,与祖师证悟的境界毫无乖异,即可得知。否则《净土圣贤录》记载之往生事迹,与禅宗祖师的成就,又当如何解释?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岭,在于:小乘认同四大为实,但以析空观破此执著;大乘则认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净自性所影现的假相,无实体可得。小乘的观空,却非易事。欲达到大乘的圆满大寂灭处更难。两者并无对错,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机,便能受益。
切不可忘记,佛教是一体的,总之,佛弟子当以开阔的胸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才能摈弃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因为重点不在护持[某人],而在护持[整体佛教],护持[正法]!
此段内容节选自慧律大法师著之《祈愿正法重现》一书
你去买本《史记》回来看吧!
简介:密宗,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祖师传入中G,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密宗,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
特点:
第一,以佛陀的心印传承为理论根据。即以流传了近三千年的佛教的真知灼见为依据。
第二,以佛法的中观见为究竟证见。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真空”,即非“空”亦非“有”;既非“非空”,亦非“非有”,由此认识宇宙的万物都是从“真空”显现出来的“妙有”。“妙有”是显现,“真空”是本性。
第三,以诸祖上师的口诀为修行法则。即以三密相应:手结印契,口持真言,意作妙观贯穿整个修行过程,使身、口、意构成的自性与咒、印、观所构成的佛性相应,产生法性,扫荡有始以来的浮躁垢习,得大安乐自在。
第四,以胜义菩提心为究竟发心。即众生皆有佛性,在他们未成佛以前,都显现出凡夫相,为自己的私利造业,故而处于轮回之中受无量苦。因此在觉悟自己的同时,还必须以大悲、大愿、大行的菩提心来救度他人,觉我觉他,觉行圆满。
第五,以上师灌顶,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上师是佛与菩萨的化身,他们担负着代法之责,为佛的代言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佛陀的思想代代相传。
第六,以密乘十四戒律为根本戒律。一切修密之人,都需要用戒律来规范和修改自己的行为,持戒,守戒。而密乘教戒更因它的传承特点规定了不得叛离、诽谤依止上师作为根本戒律。